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西游:趋吉避凶,从黑风山开始

第39章 上上签,大吉!!

  毕竟牵涉到妖王,黑风大王紧紧跟在小师弟头上。

  又担心那山魈是绣花枕头,被虚灵子和鬼藤公乱拳打死了,运起法力,极目眺望。

  “嘿,这山魈倒会躲猫猫。”

  原来山魈懂变化之术,但也只是十分粗浅,如今变化了只山兔,藏在山坡的兔子洞,瑟瑟发抖的等待虚灵子、鬼藤公退走。

  黑风大王暗道,这哪行,你还犹有余力,小师弟怎会是你“调息境”的对手?

  随即吹了口气。

  山间猝然起了狂风。

  风极大,风沙走石,遮天蔽日,百年大树都吹倒了数棵。

  正当山魈妖王庆幸,如此大的风,定会增加虚灵子与鬼藤公找寻的难度。

  让他想破脑袋都没想到,这风专钻兔子窝,刮的他睁不开眼,格外深的兔子洞,更是教这狂风掀了个底朝天。

  山魈一时间慌了神,本想趁着死对头不曾留意,继续钻到别的犄角旮旯。

  但鬼藤公道行确实不赖,目光毒的很,立于鬼烟之上,扫视一圈,即刻觉察到山魈变化的山兔的不同寻常。

  招呼虚灵子,两魔又对其围追堵截。

  虚灵子不忘幸灾乐祸的叫好:“乖风!好风!让山魈死无葬身之地的大风!”

  山魈眼见暴露,重新现了原形,急忙招架杀来的长槊跟藤鞭。

  尽管有大风碍眼,但他们一交手,流星赶月的李叙白也明白自己该往哪里追了。

  不过,此时此刻的少年郎,意念天马行空,不止想着该如何斩了山魈妖王,也在思忖若马失前蹄,自己不是妖王对手,又该如何是好。

  虚灵子在那儿,真要是有凶险,此獠应该不会不管不顾吧?

  自己毕竟是他送予山神灵芝盛会的贺礼。

  李叙白眯了眯眼,顿时一边赶路,一边再次尝试规驯意马。

  自己的本事才是真的。

  凌虚观群妖厮杀六个金阙阁弟子时,他曾尝试过,险些令意识昏沉,倒头就睡。

  眼下确有了别的思路。

  安抚心猿,让心念澄澈到古井无波的境界。

  分出一缕心神,观想自己在静室打坐。

  然后进入《紫极混元天仙诀》规驯意马的修炼中。

  他不知这么做可不可行,试验一下总是无妨的,实践出真知嘛。

  心猿降伏,所有心念极快的静若止水。

  仿佛他摸到了“太上忘情”边边角角。

  虽然李叙白依旧在赶路追奔,却有一种坐忘无我、不染尘缘的苗头。

  驾云的黑风大王似是感受到了什么,猛地低头望去。

  只见小师弟双眼神光内敛,返璞归真,这是降伏心猿后的状态。

  呼吸控制的极为精妙。

  吸,似乎采撷天地灵气,炼化为己身养料。

  这在修行者中也是有说法的,叫做“炼天地而奉养己身。”

  吸,清除身体里隐藏极深的杂质,经年修炼,把身躯炼为琉璃般清澈无垢。

  如此高深的呼吸吐纳,应是小师弟在修炼规驯意马。

  黑风大王暗道,难道师尊早就算到小师弟非寻常生灵可比,便传授给他三界顶级的金丹仙法?这般呼吸吐纳的功夫,实在玄奥绝妙,明明看着粗陋,细究起来,惊觉大巧不工,天然去雕饰,应了大道至简的道理。

  不过他并不羡慕,各人有各人的缘法,小师弟修炼的金丹仙法,在小师弟身上一日千里,换成他,大概任凭努力,也不得入门。

  但是,使黑风大王吃惊的,乃是小师弟似乎摸到“太上忘情”的境界。

  太上忘情,不是修行境界,而是一种心境。

  持此心境修炼,心魔不侵、心若冰魄,外邪不扰、常净常自在。

  许多散仙、地仙的修行者,也难进入太上忘情的心境进行修炼。

  “小师弟这状态……为何反而更像佛门的‘去执离相’?”

  黑风大王喃喃自语。

  不敢置信的揉了揉眼睛,再仔细观察小师弟。

  确实,相比起道家的太上忘情,小师弟当下的情况,更偏向去执离相。

  “难不成是小师弟为菩萨敬香的缘故?”黑风大王默默思量。

  去执离相,却是佛门的修行心境了。

  去执,则为放下执念,回归本心清净。

  《金刚经》里的“应无所往而生其心”,即此意。

  离相,看透现象虚妄,不为其所迷。

  尤其看破世间的偶像,即心是佛。

  同样是《金刚经》中的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就是此理。

  道门亦有差不多的解释,“忘物我、泯是非,合于自然”。

  黑风大王皱了眉头。

  好像……好像事情起了他预料不到的变故。

  若非常年跟在师父身边修炼,见多识广,恐怕他也会把小师弟现在的状态,当做摸到了“太上忘情”境界的边沿。

  “是小师弟为落伽山的观世音菩萨献香,她的无边化身,留意到了小师弟?”

  黑风大王思来虑去,不得其解。

  而李叙白看透了那匹负重意马的本质。

  仿龙马驮泰山,负重而意不散。

  此话是对的。

  他却理解错了,或者说,未曾看透本质,才修行的那般艰难。

  仿龙马三个字,其实指的是他降伏心猿后的一颗心。

  驮的也不是泰山,应是他天马行空、浮想联翩的意念。

  是让他的“心”,去驮起不曾规驯的“意”。

  唯有做到了心驮意,后半句的负重而意不散,方能名实相符。

  李叙白居然仍有闲心暗笑:什么驮不驮的,用“打”这个字更恰当,正如唐长老的马被鹰愁涧的小白龙吞吃,孙大圣以金箍棒将其痛打。孙大圣是心猿,小白龙为意马,彼时彼刻,恰似此时此刻。

  假设黑风大王知晓少年郎所知所想,绝对悚然大惊。

  因为最后是观音菩萨出面,才制服了小白龙,令其驮着玄奘西天取经,这便是规驯了意马。

  与李叙白现今偏于“去执离相”的心境,十分应景。

  菩萨属于佛门,去执离相同样属于佛门。

  当他看破意马,进行修炼。

  不仅没有之前的昏昏沉沉,还愈发神采奕奕。

  意马,踏上坦途,往丹田的拴马桩行去。

  不对,应该是心和意,同赴丹田。

  那些天马行空、纷纷扰扰的意念,徐徐归拢,使得李叙白对自己接下来的行动,有了清楚的章程。

  许是规驯意马踏进了门槛。

  李叙白的心中闪现了个念头,距离丹田的路程。

  十万八千里!

  这次真的是水磨工夫了。

  修炼的顺利,走的就快。

  修炼出现困难,遭遇魔障,便慢。

  虚灵子、鬼藤公、山魈的厮杀大战,又告一段落,也不知结果怎地。

  妖尘渐渐沉落。

  李叙白亦也疾奔到附近。

  拔剑出鞘。

  此战,上上签,大吉!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