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牧军拿下平高县以后,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乌氏县。
史诃耽知道了此事,把康进业叫来臭骂了一通。
真是赔了良马还要折了金子,一时想不开还吐了一口血。
连外面洒扫的仆人都能听到他连续喝骂:“竖子尔敢!”
本来郭逸是想要把他自己就是那个辽东郭氏子弟的事瞒下来,可是一想到史诃耽,他最终还是觉得气死他更让人开心。
毕竟郭逸对于史诃耽这个多次背叛自己金主的人,还是多有不耻的。
毕竟按照历史上的记载,史诃耽就是哪个金主有实力,就投靠哪个。
本是隋官,因着白牧军势大,他先投了白瑜娑;后来李渊问鼎宝座的时候,他又奔了新主;而且他的墓文上可是写了他富可敌国,不是贪官,会是什么呢?
后来叶无报来的消息是,康进业被史诃耽打的在上躺了半月,而史诃耽自己,气得也卧床七天,最后还同僚嘲笑。
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是城池占领后要做的事无非三件:一是开仓放粮,二是迅速收服县城拱卫堡垒,三是吸纳更多的加入者。
放粮这件事,郭逸命人将城内的各个仓库进行清点,将现有的粮食收集起来,直接在北门广场和南门广场开了两个粥棚进行施粥。
而且他将南城门附近最大的一个粥棚交给郑信管理,毕竟想用一个人不只是看工作能力,人品,归属感,处理紧急问题的应变能力,都是要综合考察的。
不得不说,大隋的粮仓还是很有些储备的,这关乎民心向背,郭逸也会时时照看。
毕竟刚打下平高县城,这件事则是重中之重。
第二日郭逸带着叶、张二人,还有一队随从,到平高县的最大的粮仓视察。
入眼粮仓正门悬挂着褪色的“常平仓”匾额,门楣依稀可见隋代官印特有的云雷纹,十二根合抱粗的立柱支撑起歇山,。
踏入粮仓区,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两侧整齐排列着三十六座仓廒,每座仓廒都以千字文编号。
仓顶覆着三层苇席,最外层刷着防水的桐油。
仓房内弥漫着陈年谷物特有的味道,透过通风口的微光,木架上码放的陶瓮贴着“大业七年粟米”“大业八年粟米”的封条。
墙根处埋着盛放石灰的陶罐,陶罐间的竹管连接着仓顶,遇有潮气便能顺着管道排出。
看着满满的粮食,郭逸觉得施粥这件事应当能做半月有余。
中是没成想但看了帐本,郭逸才发现,如今一天消耗就在100石。
“去把施粥的郑信叫来!”叶无听到后,快马去找。
不过盏茶的功夫,郑信就到了粮仓。
“小的拜见军师!”郑信看到郭逸后,倒头就拜。
“起来吧,我有事问你!”郭逸皱着眉头。
郑信看到郭逸的脸色,身子绷的更紧,心中暗想:军师怎么发火了。
“你这两天施粥,每天用多少粮食?”听到郭逸问话,郑信开口:“我这处的粥棚大概能用到六石左右!”
“怎么会用那么?平高县虽繁华,但常住人口也不过万余,而且真正需要喝粥的人,才不过两千,南北各一个粥棚,怎么会耗费这么多?”
没办法啊,养家不易,挣钱更难,郭逸如今的角色不仅是军师,军队保障也都是他在操心。
“这,小的没敢藏私啊!”郑信也不敢多言语,但又小声的说:“军师若不信,可随小的去粥棚看看!”
郭逸想想也对,便带着人和郑信一起向粥棚而去。
还没走近粥棚,郭逸就已经看到正在喝粥的人,浓稠的粟米粥自然飘着一股米香。
待走近粥棚,目光扫过整齐排列的陶瓮,蒸腾的热气将瓮口笼罩成朦胧的白雾。
十余名士兵手持长勺,依着老弱妇孺在前、青壮在后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分粥,队伍里偶有孩童嬉笑,却无人推搡拥挤。
他俯身用指尖蘸了蘸木碗边缘残留的粥汁,指腹碾过便觉黏腻,再凑近嗅闻,除了米香竟还混着一丝淡淡的咸香,竟是在粥里加了碎盐。
郑信见郭逸神色缓和,壮着胆子上前解释:“军师,小的是真没藏私啊!”
郭逸仔细看了半天,问跟着他们的人说:“你们看,这粥施的有什么问题?”
大家都觉得没什么问题,他再次问郑信:“你觉得呢?”
“军师折煞小的了。”言外之意就是自己也没看出什么来。
郭逸正准备指出来的时候,张绪犹豫的开口:“军师,我说说,您看对不。”
“好啊!”得到了郭逸的认可,张绪继续说:“这里面还混着一些不是饥民的的人,他们虽也穿着粗布麻衣,可是都很干净,且很新,不像是吃不饱肚子的人。”
听到这里,郭逸点头称赞:“没想到小绪还有这样的见识,大家可看明白了。”
大家缓缓点点头,郭逸知道他们并没有想明白,解释道:“如今施粥给的都是上好的稠粥,城里的百姓基本都能吃一碗,所以损耗大,而且真正需要帮助的人,尤其无家可归的以奴,却是偶尔还吃不到。”
大家这才恍然大悟。
郑信立刻作揖求教“军师大明!还请指点小的明路。”
郭逸自然也不卖关子,“交代伙夫,每石粟米配半筐苦菜,按比例加三分之一的细麸皮,添上粗盐。水可根据粥量,适当带点汤水。这样的稠粥,成年男子一人喝两碗便能顶半日饥。”
他顿了顿继续说:“而真正那些有钱人,则会觉得这种粥口味极差,是不会再来占便宜的,才能让真正需要的人得到更多的实惠。”
众人齐说,“妙啊!简直就是天才才有的实力。”
又半个时辰,新粥就按照郭逸交待的办了起来,果然,排队的人里,穿亲衣者全然不见。
民以食为天,大业九年,老百姓能吃饱是件不容易的事。
尤其是奴籍更是想都不要想,除非你是哪家富贵人家,得了眼的仆从。
而那些吃了粥的人,打听到白牧军待民亲和:吃饱穿暖,还给信息。
以至于这两日,白牧军里又多了几百新面孔。